李艳丰
博士 副教授 硕士研究生导师 文学院
研究方向: 文艺学 文化研究
279569456@qq.com

教育背景

湖北民族学院中文系本科
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美学专业硕士
暨南大学文学院文学博士
山东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后

工作经历

2000年至2003年:湖北长阳民族高中——高中语文教师
2006年至2007年:广州大学松田学院——大学教师
2010年至今: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——大学教师

开设课程

本科生课程:文学概论,美学,西方文论。
研究生课程:文艺学原理,美学原理,中国当代文艺思潮,中国当代美学思潮

科研项目

1.2011年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项目:《历史祛魅与文化反思——大众消费主义时代文化与文学话语转型研究》(11YJC751043)(已结项)。
2.2014年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“十二五”规划项目:《从审美意识形态论到文化政治诗学——文艺意识形态批评理论话语的反思与重构》(GD14CZW05)(在研)。
3.2015年广州市社科项目《文化政治诗学:理论与实践》(15G23)。
4.中国博士后基金第57批面上项目“理论反思与批评实践:文艺意识形态批评的文化政治维度”(2015M570579)。

学术成果

1.专著《历史祛魅与文化反思——大众消费主义时代文化与文学话语转型研究》,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,2013年5月。
2.《后理论时代的文学性话语反思——兼论元叙事的弥散与本质主义诗学的理论困境》,《文艺理论研究》 2016年第1期。
3.《文化转向与中国当代审美意识形态理论的“合法性”考察》,《文艺理论研究》2013年第5期。
4.《主观预设与强制阐释》,《学术研究》2016年第4期。
5.《从审美意识形态论到文化政治诗学——中国当代文艺意识形态批评话语范式的转型》,《南京社会科学》2016年第11期。
6.《从<活着>到<第七天>——叙事转型与余华主体精神的成长》,《文艺争鸣》2015年2期。
7.《2015年广东省文艺理论年会暨学术研讨会综述》,《学术研究》2015年第8期。
8.《文化转向与话语转型——中国当代大众文化研究进程中的知识生产与话语陈述》,《华南师范大学学报·社会科学版》2013年第2期。
9.《赵树理文学接受史话语变迁的文化学考察》,《暨南学报》2013年第5期。
10.《文化“祛魅”时代的文艺学话语反思》,《内蒙古社会科学》2013年第5期。
11.《文化政治:话语内涵及理论生成的历时性考察》,《云南社会科学》2016年第5期。
12.《“诗穷而后工”诗学话语谱系的文化阐释》,《云南社会科学》2014年第2期。
13.《文学终结论的文化溯源与理论重思》,《云南社会科学》2009年第1期。
14.《消费主义文化逻辑与文学话语范式反思》,《云南社会科学》2010年第1期。
15.《理性认识文学商品的审美化》,《中国社会科学报》2014年1月。
16.《个体化时代的文学批评》,《中国社会科学报》2013年3月。
17.《文学批评要站好自己的岗》,《中国社会科学报》2015年6月。
18.《回到中国立场 重建中国文论》,《中国社会科学报》2016年4月。
19.《论韦勒克“整体性”文学批评观的理论与现实意义》,《深圳大学学报·人文社科版》,2010年1月。
20.《再论中国文论“失语症”问题——一个“话语事件”的理论反思》,《中国文学研究》2014年第4期。
21. 《“日常生活审美化”的理论阐释与文化批判》,《广西师范大学学报·哲学社会科学版》2008年第5期。
22.《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:目的、内涵、策略与意义》,《美育选刊》2014年第5期。
23.《思想,方法,人文——柯汉琳教授美学研究的三个维度》,《美与时代》2013年第8期。
24.《祛除总体性:“个人化写作”的诗学生成与文化反思》,《汕头大学学报(人文社会科学版)》,2013年第3期。
25.《20世纪90年代以来城市文学叙事的文化批评》,《广州大学学报(社会科学版)》,2012年第2期。
26.《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当代发展与理论建构》,《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》,2012年第1期。
27.《沈从文小说中“船”意象的文化分析》,《名作欣赏》,2008年第20期。
28.《中国古典小说“崇奇”审美趣味的文化意蕴》,《佛山科技学院学报(社会科学版)》,2007年第6期。
29.《后美学与“日常生活的审美化”现实》,《佛山科技学院学报(社会科学版)》,2005年第6期。
30.《文化政治:话语结构与理论内涵的反思》,《当代视野中的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》,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第32届学术年会论文集,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10月版。

社会兼职

其他

EN